粮斗是我国民间用来计量粮食的一种容器,在生产队时期的广大农村,粮斗还在使用,直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说起粮斗,其形状各地稍有不同,但一般多为四棱台形。小时候见到生产队的粮斗就是一个底大口小的正方形棱台容器。底部和上口均为正方形,底部边长约为二尺五寸,从底部向上逐渐内收,上口边长约一尺五寸,通体高约二尺,上口中间有一横木,为粮斗的提梁,用时便于抓提。粮斗制作材料普遍采用本地桐木制作,板薄体轻,结实耐用,不易变形,是生产队时常用的重要工具。
记得当时生产队的粮斗,一斗小麦加上粮斗重量为三十二斤,其中粮斗本身重为二斤,小麦净重为三十斤,十斗为一石,大约三百斤。
生产队时期的粮斗主要用于粮食入仓和为社员分配口粮时计量。
夏粮入仓是很热闹的场景,晒了一天的小麦颗粒已经干透,只等颗粒归仓,而入仓既是对粮食的保管,也是对队里夏季收成的计算。
夏日的傍晚时分,一天的忙碌基本结束,该是粮食入仓时分。男社员夹着粮食口袋,围在堆起的粮堆旁,出纳员拿着账本和算盘记账算账,保管员执斗装粮,开始转运夏粮入仓。这时,常听保管员边用斗装粮食,边高声唱道“一斗……二斗……三斗……”,以防分配出现错误,也便于社员的监督。出纳员则认真地记着数量,男社员们就一趟趟扛着粮食向仓库转运。一场碾打晾晒好的麦子,就这样完成了归仓保管的最后旅程。
社员们最为关心的事情则是分配口粮。当队长决定给社员分口粮时,盼望已久的人们终于等到了幸福时刻。各家早早带着口袋来到大场里的粮堆旁边,会计员早已算清账目,一家一户向保管员报出,保管员则按数分装麦子,每家该分多少早已折算为几斗,小心翼翼地为各家各户分装粮食,不足一斗的余数部分,就装在斗里用秤称量。辛劳一年的收获,下一年的日月就靠这季的收成了,人人心里充满期待与喜悦。
“升斗小民”是平头百姓日月的生动写照,“头大如斗”则是烦恼苦闷的形象描绘。粮斗不但曾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而且为我国文字留下了极具表现力的词汇。如今,虽然粮斗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在语言文字里却永远留存有它的身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