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 2012-04-09 16:16:35
来源: 咸阳市政府信息中心
作者: 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 系统管理员
【字体: 打印

  ——2012年3月27日在咸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咸阳市市长 姜 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妥善应对复杂宏观经济形势,着力克服多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好势头,顺利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359.1亿元、增长14.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63.1亿元、增长31.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4元、增长17.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401元、增长26.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以及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分别完成182.7亿元、58.6亿元和190.2亿元,增长35%、34.7%和26.3%。外贸进出口总值4.66亿美元、增长3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5%,呈总体可控态势。主要污染物削减比例位居全省前列,万元GDP能耗降低3.5%。

      过去的一年,我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荣获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市称号,连续第六次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再次获得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在全省地级市中唯一连续五年保持优秀名次。这些,让我们倍受鼓舞、倍感振奋,更让我们对咸阳长远发展充满信心、充满希望!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产业支撑作用得到强化。研究制定了发展县域经济和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规划及意见,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实现“八连丰”,总产达到186.1万吨。新增水果15万亩、设施蔬菜4.4万亩、杂果25万亩,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10.8%、8.9%、7.2%。启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2个,新发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专业合作社241家。农业增加值完成252.5亿元、增长7.2%。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出台了若干政策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安排3000万元支持企业技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0.3亿元、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759.8亿元、增长32.7%,实现增加值548.7亿元、增长22.1 %。服务业发展提速。原点新城、乾陵大景区等项目进展顺利,东方帝王谷高科技历史文化产业园、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等项目签订投资框架协议。全年旅游综合收入115亿元、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2.1亿元、增长16.5%。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9.1%。

     (二)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引进合同项目311个,实现到位资金545.9亿元。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40亿元,超年度计划25%,兴化大化工、子午轮胎、天宏多晶硅二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交通建设完成投资65.4亿元,兰池大道建成通车,咸旬高速、咸兴大道顺利推进,新修农村公路207公里。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8.3亿元,渭河综合治理工程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亭口水库全面启动,建设基本农田10万亩,51万人饮水困难得到解决。

     (三)着力加快城镇化步伐,城乡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深入实施主城区改造提升“3+5”工程,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北塬新城规划工作全面启动。提前取消秦都桥、渭城桥收费,建成人行天桥3座,改建城区道路14条。促进县市区联动发展,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达到77.6亿元。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新农村建设完成投资3亿元。14个省、市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完成投资11.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7%。19.2万农民进城落户。

     (四)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依法关闭了5户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完成所有水泥企业低氮燃烧器改造以及9家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改造。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试点工作经验被全省推广。复垦土地1.99万亩,新增耕地1.51万亩。完成营造林42.8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10平方公里,建成绿色家园示范村102个,彬县、旬邑、淳化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五)着力实施富民惠民工程,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实施民生项目10大类908个,累计完成投资63.5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10%。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5.9万人、城镇就业7.2万人。为纺织工人人均月增资405元,为33.9万低收入群众发放临时物价补贴3987万元。“三告别”工程搬迁群众2.2万户8.8万人。重建、修缮受灾民房2.12万户。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实现制度全覆盖,基础养老金标准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 80元和200元,为49.7万人发放养老金2.9亿元,为591.7万人(次)补偿医药费用7.04亿元,为16万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0.9亿元。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扩面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21.9%、104.4%、200%、118.8 %、124.6 %。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52亿元,开工42614套,占计划的111%。启动建设公办幼儿园90所,投入使用52所。学前一年免除保教费政策全面实行,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9.4%。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信访积案化解活动,进京非访、赴省集体访、来市上访同比分别下降22%、31%和15.2%。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平安咸阳”创建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严打整治”斗争成效明显,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持续增强。

     (六)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7件、政协委员提案653件。扎实开展“三为”主题实践活动,扩大政务公开,强化政务督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稳步推行部门经费预算公开工作,认真清理整顿公务用车,勤政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与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咸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和政法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所有关心咸阳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低,欠发达的市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工业集群化程度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开放度较低,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偏少;城镇功能不完善,文化特色不鲜明,承载力、辐射力不强;群众收入水平还不够高,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仍比较突出。同时,政府工作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贯彻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的首战之年。今年宏观经济环境更加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物价仍处高位,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上升,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依然很大。同时也要看到,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有利于我们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沿海地区企业和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我们借助外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和西咸新区发展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们在更高平台、更大空间聚集发展资源,增创新的发展优势。尤其是市第六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我们既要看到有利因素,坚定发展信心,又要看到风险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最大可能地把各种机遇和政策用足用活,把各种优势和有利条件运用到位,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及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工业主导、文化兴咸、生态优市、民生为先”四大战略,突出“四围绕、四加快”发展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集中精力抓工业、集中优势上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力量惠民生,确保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均增长1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一是坚持在稳定增长中推进结构调整。一方面立足当前,加强经济预警监测,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二是坚持在发挥优势中挖掘增长潜力。突出区位、交通、资源、文化等优势,扬长避短,挖掘潜力,促使优势资源向特色产业聚集,经济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三是坚持在区域联动中打造发展亮点。树立开放合作理念,推动跨区域协作联动,统筹配置城乡生产要素,形成多极支撑、差异竞争、板块推进、整体联动的格局;四是坚持在改革创新中破解瓶颈制约。运用多种手段消除要素制约,激活社会资本,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增强经济运行的活力;五是坚持在改善民生中促进社会和谐。大幅增加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解决好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实现发展、民生、和谐同步协调、互促互进。

      各位代表!加快咸阳发展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其势已成,其时已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抢抓一切机遇,凝聚一切力量,只争朝夕,攻坚克难,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件事,努力谱写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篇章!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型工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突破,突出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构建多元化、集群化、创新型、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以良种优产业、以园区带板块、以龙头增效益、以加工促转化,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一产向二产融合、向三产延伸,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着眼壮大农业特色产业,继续实施粮食单产提高、果业提质增效、畜牧收入倍增、蔬菜设施栽培、百万亩杂果经济林等五大工程。启动500万头PIC生猪项目,建设永寿、长武等县核桃产业基地和旱腰带葡萄产业基地,新发展水果30万亩、设施蔬菜4.5万亩、杂果20万亩,粮食总产保持在200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19万吨、10万吨和77万吨以上。着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深化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合作,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年活动,推进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聚集,集中力量抓好7个省级、22个市级示范园区建设,新创建8个省级示范园区。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建设一批苗木花卉、设施蔬菜、精品水果种植等新型农业示范基地。着眼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推进“一村一品”组织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强化“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构建生产、加工、储运、生态、体验一体化的农业经营体系。着眼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深化水利建设年活动,全面完成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堤防建设任务,加快亭口水库建设进度,开工建设柏岭寺水库,做好东庄水库、红岩河水库和张家山泉群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发展节水灌溉15万亩,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0座,新修基本农田10万亩,解决3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深入实施工业主导战略,大区域谋划、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以实施工业发展“1113”工程为重点,在加速规模扩张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发展煤炭转化和石油炼化产业为重点,加快“三个转化”步伐,引导大型能化企业聚集发展。立足兴平省级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引进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军民军地融合,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国家(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加快骨干电子信息企业重组改制和转型升级步伐,重振电子信息产业雄风。以礼泉、兴平、泾阳、三原、乾县为重点,提升食品产业集群化、品牌化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兴纺织工业园建设,推进纺织企业退城进园,加速纺织产业向服装、家纺等终端产业升级。加大建材产业技术改造,促进建材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医药产业装备和工艺水平,增强医药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以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产业为重点,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加大内引外联力度,力争取得突破。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户,产值过10亿元企业达到25户以上。编制五大工业板块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产业扩张增效平台。支持高新区与兴平、秦都联动发展,引进高端产业,加速建设咸兴工业走廊。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按照“改制、转型、做强”的思路,完成10户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对20户企业实行属地化移交和重组,用两年时间完成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任务。完善市城投公司、天然气总公司、工业资产经营公司等20户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支持企业做强主业、多元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扩张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完善功能”的思路,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服务国际化大都市、辐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以空港为龙头,以原点新城和秦汉新城为支撑,加快秦都汽车产业园、三原物流基地和长武陕甘交界商贸服务基地建设,加速壮大现代物流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促进金融业快速发展。培育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重点引进星级酒店、老字号品牌名店,抓好特色商业街区和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拉动市场消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市社区商业“双进工程”,推进中小市场和门店规范化管理。继续开展“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活动,策划实施特色节会展销活动,培育消费热点,扩大市场需求。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一是催生一批。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 “八大服务平台”建设,切实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政策、资金、信息等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50%以上。二是做强一批。实施“中小企业规模跃升”、“个体工商户转企升级”工程,支持企业扩能增效。三是引进一批。立足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引进好项目、发展大企业,让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四是衍生一批。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坚持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配套相结合,鼓励企业开发上下游产品,在延伸产业链条中激活市场主体。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投资仍是现阶段拉动咸阳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扭住项目建设不动摇,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以招商抓项目、以项目保增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修订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健全项目准入评价机制,建立谋划、论证、储备、引进、服务等环环相扣的招商链。改进招商方式,降低招商成本,杜绝科技含量低、成长性不强、高污染、高耗能等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努力在招大引强上求突破,在弥补和延伸产业链条上求突破,在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求突破,在引进央企和承接东部转移性产业上求突破,在签约项目开工建设上求突破,确保完成招商到位资金600亿元。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全市确定15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189.6亿元,年度投资543.2亿元。健全“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促使子午轮胎二期、西电集团变压器二期、步长集团医药工业园等项目尽早完工,推动陕西有色新能源、兴化2×27万吨硝酸生产线、乾县汽车配件生产等项目早日开工,加快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陕煤60万吨煤制烯烃、中石化1000万吨炼油、神华68万吨煤制烯烃等项目前期工作。

      破解要素瓶颈制约。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土地复垦整理、沟道土地治理和村庄整合工作,确保完成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任务。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依法清理低效利用土地、供而未用土地,提高用地投资强度。加强项目策划和申报工作,努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银企对接,启动10户上市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直接融资。

      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开展投资环境整治年活动,清理规范政策性文件和行政审批项目,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建立投资环境考核体系,健全投诉举报、舆论监督和公众评价机制,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以权谋私、违规收费等问题,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培育外向型经营主体为突破,创新开放机制,拓宽开放领域,努力壮大开放型经济。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外贸企业增加出口份额。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市场。加强与友好城市、境内外知名企业和商(协)会的合作,拓展经贸合作途径。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1亿美元。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树立“全域咸阳”理念,规划引领,产城融合,以城带乡,加快构建市域城镇群,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按照“三城两带”空间布局,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着力打造城、河、塬互为一体,花、林、水交相辉映,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生态与人文相得益彰的幸福之城。加大“3+5”工程推进力度,实施千亩绿林二期、咸阳湖二期、咸阳楼广场和两寺渡公园工程,加快“两河四岸”规划建设。完成北塬新城各项规划编制工作,研究确定开发模式,推动北塬新城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启动咸兴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咸兴大道建设进度。编制旧城改造总体规划,精心实施重点改造项目,提升改造质量和水平。建成城西快速干道,启动渭河隧道、咸通路北延段、文林路西延段和联盟二路北延段工程,新建一批城市立交、天桥工程,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增强城区道路通行能力。运用市场机制,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改善居民用暖、用气、用水和出行条件。健全“多城同创、城乡联创”长效机制,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基本实现省级卫生县城全覆盖,创建一批省级园林县城和卫生村镇。推行精细化、规范化、人文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执法服务水平,使我们的城市市容更整洁、交通更顺畅、出行更安全、景观更怡人!

      增强县域城镇承载能力。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明确县市功能定位和产业方向,积极推进县城建设和特色街区建设。以4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10个市级示范镇为重点,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形成一批工业强镇、旅游名镇和商贸大镇,打造县域城镇副中心,提升城镇聚集人口、承载产业、带动乡村的能力。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三化”并举、城乡联动,总结经验、全面推开,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公共事业发展,深化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围绕“土地向规模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统筹解决进城农民就业、住房、社保、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加强县乡道路升等改造,强化农村公路管养。加快“气化咸阳”工程建设,力争县县通燃气、乡乡通光缆,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宽带。启动农村住房改造提升试点,完善公共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建设农民文明舒适、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各位代表!大力推进城乡建设,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开拓创新,辛勤耕耘,让咸阳大地处处焕发蓬勃生机,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促进区域互动融合,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顺应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业互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服务西咸新区发展。树立“服务支持西咸新区建设就是加快咸阳发展”的理念,建立沟通协作长效机制,发挥西咸新区协调服务办公室职能,加强与新区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的对接,扎实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全力抓好秦汉新城渭河横桥、兰池大道、秦汉大道、秦汉中学等项目建设,全力支持沣西新城红光大道、秦皇大道、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全力支持空港新城第五大道、西部飞机维修基地、空港综合保税区等项目建设,全力支持泾河新城正阳大道、中国锂产业园、温州电器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与沣东新城沟通对接,联手加快开发建设步伐。

      强化区域经济协作。加快西咸一体化步伐,推进与西安的基础设施对接、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发展。加强彬长旬地区煤炭资源转化项目与平凉、庆阳地区的合作,配合搞好西平铁路、西宝客运专线建设,为深化互利协作创造条件。

  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按照“县域城镇化、产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一县一策,板块推进,壮大彬长旬能化工业,推进永寿、淳化绿色循环发展,支持武功与杨凌农业一体发展,加快咸阳兴平一体化布局发展,支持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卫星城市。合理规划县域产业布局,建设渭河沿线现代产业带、福银高速沿线特色产业带和咸旬高速沿线绿色生态产业带。探索县域经济合作与利益分享机制,加强产业分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支持各县市区争先进位。

     (五)实施“文化兴咸”战略,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重点,加快建设有特色、有实力、有影响的西部文化强市。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创意动漫、影视传媒、印刷包装等新兴文化产业。规划建设五陵塬历史文化景观带,推动东方帝王谷高科技历史文化产业园尽快落地,启动西咸国际文化科教园、秦咸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加快乾陵、大佛寺、唐昭陵等经典景区建设,加大马栏红色旅游开发推介力度,提升乡村旅游业发展层次,增强文化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带动力。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加快市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五馆一中心”建设,推进公益性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做好档案和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工作。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抓好“两馆一站两室”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成立市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公司,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图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等专业文化市场,不断扩大文化消费。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激励、服务机制,倾力打造大片大戏大剧大作。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高度重视节能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降低3.5%。严格落实污染减排责任,完成所有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及提标改造任务,建成东郊、兴平、礼泉污水处理厂二期主体工程,水泥企业首台机组脱硝设施上半年投入运行,大唐彬长电厂和陕西渭河发电厂最少各有一台机组完成脱硝设施建设。对满20年10万千瓦以下的小火电机组和1000万块以下的砖厂实施关闭。扎实推进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40个项目建设,确保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加强大气联防联控工作,主城区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工业废物回收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果、畜、沼、窖、草循环农业模式,新建农村沼气池1.5万个,加快礼泉再生资源产业园、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加大生态治理保护。实施“生态优市”战略,启动城乡园林化建设,完成营造林34万亩、千里绿色长廊157公里、绿色家园生态示范村100个,绿化道路3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400平方公里。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加强畜禽养殖场(小区)废物废水贮存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模式。

     (七)千方百计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将坚持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的制度,安排不低于65亿元用于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小微型企业成长计划,扶持全民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帮扶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在100万人(次)以上,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农村和农民办好20件实事。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不断提高低收入行业和艰苦岗位工资标准,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迈向人群全覆盖。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50元,并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继续抓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不断提高经办服务水平。落实环卫工人和出租车司机参加养老保险政策,解决集体企业职工养老遗留问题。加强保障性住房工作,新开工保障性住房4.02万套,竣工2.4万套,确保质量安全可靠、管理科学规范、分配公正公平。

      全力推进扶贫开发。编制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建立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扶贫开发并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推进以旱腰带和纳入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县为主战场的扶贫开发工作。加大整村推进和移民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交通扶贫力度,实施整村推进项目41个,搬迁贫困群众1.4万户5.4万人,脱贫6万人。今年,我们将完成 “三告别”剩余6000户建房搬迁任务,提前两年实现预定目标。从此,5.4万户21.3万贫困群众将彻底告别祖祖辈辈居住的土窑洞、危漏房,彻底告别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踏上新的幸福生活之路!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落实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规定比例并稳步提高的要求,将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每学期小学800元、初中1000元、特殊教育学校1100元。完成62所公办幼儿园建设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组建咸阳职业教育集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支持在咸高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推进药品“三统一”工作,在县、镇、村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加快重点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65岁以上老人健康检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多途径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实施农村人才工程,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农技推广等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户供养标准,加快县级中心敬老院建设,全市养老床位达到5950张,入住率达到80%以上。5月底前完成灾后民房恢复重建任务。启动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足额落实孤儿生活补助资金。为残疾人办好20件实事。促进全民健身,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抓好母亲健康、优生促进和计生家庭创业三大工程,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宗教和睦。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加强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和包案长效机制,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集中解决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行政、司法和人民调解,发挥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民间公益性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实施流动人口融入工程,加强对重点人群、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服务救助。突出资源整合与共享应用,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加强政府诚信、商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强化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监管措施,消除交通、煤矿、非煤矿山和危险品等领域的安全隐患。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饮食放心、用药安全。推进平安建设“十大工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加强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

      各位代表!民生连着民心、连着发展、连着和谐。我们要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富民与强市相统一,心系百姓,为民担当,矢志不渝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让咸阳人民生活得更加舒心、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三、加强和创新政府管理,努力提高执政为民水平

     (一)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推动发展的创造力。积极开展“三查三进三解”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政府公务人员宗旨意识、政策法规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训,引导各级干部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理念、标准和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坚持依法行政,增强干事创业的凝聚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体制,推进决策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不断扩大政务公开,健全政府新闻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拓宽民意表达渠道。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团结各方力量推动工作。

     (三)坚持为民务实,增强狠抓落实的执行力。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精简会议文件,减少事务应酬,走出机关抓落实,贴近群众办实事,深入基层解难题。健全目标责任制管理、绩效考核、督查督办和行政问责制度,重点查“不落实”的问题,集中抓“不落实”的环节,倡导形成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风尚。

     (四)坚持从严治政,增强勤政廉政的公信力。坚持勤俭办事,从严控制开支,扩大部门经费预算公开和“公务卡”结算范围,规范职务消费行为,做到出国出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零增长。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坚决制止铺张浪费行为,切实纠正不正之风,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发展机遇千载难逢,美好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奋发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迈出建设现代新都市、和谐新咸阳的新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 咸阳市数据局

网站标识码:6104000004 技术运维电话:029-33123036 网站地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001号

陕ICP备2023008748号-1

咸阳市政府网
微博